相关文章
20-04-16职称有多重要? 19-12-07张翼英博士写作心得分享 21-08-11高等教育职称论文发表(期 21-08-11SCI论文可以评副高级职称 21-09-07评职称论文的要求和注意 21-07-16数学老师评职称可发的省【论文选题】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好的论文选题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更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选题,请查阅本网站其他文章或咨询本网站在线编辑!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探讨
2、心理电影沙龙活动在心理健康筛查的应用
3、排班管理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4、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5、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的渗透策略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瓶颈与路径
7、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8、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9、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
10、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11、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12、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管理的应用
13、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14、文化异同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点
15、基于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16、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探讨
17、高校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讨
1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刍议
1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分析
20、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21、家庭对脑瘫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2、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3、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4、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分析
26、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27、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28、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研究
2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30、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若干思考
31、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33、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34、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5、论妊娠糖尿病产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36、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
37、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研究
38、民办高校心理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39、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策略
40、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建议
41、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综述
42、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43、美术学科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4、在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价研究
45、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研究
46、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教育的运用
47、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4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综述
49、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
50、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了解了论文的选题,接下来就要开始写作了,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一篇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下面分享一篇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我国心理学研究领域运用较多的心理学概念,其能有效适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包括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其数量众多,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后备军。然而,在众多高校大学生中,贫困大学生时常会因为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还会对学习以及日后工作的人际交往处理产生影响,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首先阐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然后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受惠于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贫困大学生数量也越发多起来。然而,由于贫富差距的问题,高校中许多贫困大学生很难承担全额大学学费支出和生活费支出,需要打工或者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十分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给其学习和日后工作造成阻碍。所以,高校针对贫困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能有效疏导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其能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状态来面对学习、生活与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西方20世纪末的一次心理学革命,和原本重视心理学治疗的“消极心理学”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目的为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注重人类的健康和谐与幸福发展[1]。所以,积极心理学也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新里程碑。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围容括了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环境这三类。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从积极出发,以积极观点与手段来处理问题,引领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品质,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该理念十分适用于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创新工作方法与更新工作思路。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关注对象的转变,从原本只关注少数消极心理的学生转变为关注整体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培养与发展;第二,工作内容的转变,从原本只注重解决学生的消极问题转变为发掘与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三,工作方式转变,从原本被动消极的学生解释帮扶转变为刺激学生的主观积极能动性使其能主动参与;第四,工作理念的转变,从原本预防学生消极负面心理转变为发掘与培育学生的美德素养、积极品质。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贫困大学生指的是家庭条件困难,经济状况差,无法承担学习与生活费用,且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学校最低标准线的大学生群体。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调查来看,当前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占比大约为20%~30%。这些贫困大学生们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某贫困生心理调查问卷显示,50%的贫困大学生承认贫困会增加自己内心的自卑感;55%的贫困大学生有焦虑症状;67%的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好以及48%的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心理敏感。虽然,当前各个高校都越发重视对于贫困大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与资助,但是却并没有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就算遇到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大多采用消极性质的心理矫正与治疗[2]。所以,高校应该转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入手,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依靠社会支持系统等方式,发掘其潜能,从最深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积极心理认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举止很容易受到“贫困”这一认知的影响。但这种“贫困”认知并不合理健康,贫困大学生一味觉得自己是贫困的,比不上其他大学生,只会导致自己的自信缺失,在面对机会的时候无法把握,影响人际交往与工作就业。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就业艰难、前途渺茫,交不到朋友、寂寞孤独都是因为贫困所致,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障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指引贫困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理智且积极的认知观念,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过,学生的认知观念调整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通过一些实际措施来引导学生,如将认知调整与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课堂教学讨论、团体心理疏导、励志成才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大学生解读与灌输积极的贫困意义,让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以此改变其错误的“贫困”认知观念,使其建立起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健康品质。(二)建立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的教师队伍。理念会影响行动举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教学指导的教师,能够主动运用相关方式手段来引导、教育贫困大学生们。首先,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举措,积极鼓励辅导员、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参与相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领略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概念,扩展心理学知识面,熟知积极心理学在日常教育与咨询工作中的使用技巧,并能够在现实工作中具体的运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疑惑与困扰。其次,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者与模范,所以要不断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心理学观念。一位品德优秀、人格完善、性格积极且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优质资源之一[3]。(三)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库。第一,每一年学校都会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这时,我们也可同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以便于全面直观的知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家庭状况等,将这些信息都放入心理状况信息库中,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个人档案。第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以及心理委员应通过“心理健康月”这一重要时间点,来定时定期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情况、应对方法、心理弹性以及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评估掌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数据信息奠基。第三,针对需要心理援助的贫困大学生,要分析其个案,分类进行指导,结合实际展开积极心理学教育工作。不过,在实际工作进行中,要遵守保密原则。(四)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情绪体验,这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最优途径,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贫困大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其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包括抹消贫困生由于消极自我认知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指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所在,增加其自信心与积极情绪感受。积极情绪体验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鼓励推动贫困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其能进行自我表现、感受趣味,享受成功。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将积极事件记录下来,铭记积极的体验感受,当这种体验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能轻易唤起乐观、积极与快乐之感。(五)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内容之一就是社会知识系统的建立,首先,通过家长的配合,增加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家长能够给予学生支持鼓励与关爱。然后,要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让师生、生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与相互帮助。最后,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交往空间,构建互助组织,使其能够结交新朋友,建立良好交往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占比较大的群体,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指导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积极心理认知、建立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的教师队伍、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库、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等措施,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够保持心理的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发展成为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蔡检林.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9(05):57-58.
[2]张小悦.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D].渤海大学,2018.
[3]黄晓月,张丽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2):32-34.
作者:姚姿千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